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寶寶脾氣壞有原因!

<文章來源:《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年3月號>
有些寶寶一餓就大聲哭鬧,給吃後還頻頻啜泣;有的寶寶餓肚子、尿布濕,也表現不明顯。怎麼同樣是幾個月大的孩子,個性卻差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採訪/陳姵樺;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攝影/彭鏡蓉】
有些寶寶一餓就大聲哭鬧,給吃後還頻頻啜泣;有的寶寶則肚子餓、尿布濕,也表現不明顯。怎麼同樣是3、4個月大的孩子,個性卻差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脾氣好不好 三因素造成
家長們在帶孩子時常會有這樣的經驗,有的孩子睡眠與吃飯時間規律性高又不常吵鬧,且哭鬧的強度與頻率比較低,這種小孩多半家長會評價為很好帶養;但有的孩子可能一肚子餓或尿布濕,就會馬上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這時若碰到較急性子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鬧,脾氣很壞、很難帶養。
事實上,寶寶的脾氣好不好是天生氣質、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後天環境三者交互影響形塑而成,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天生的行為特質,才能給予適配性的教養方式。
如何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
寶寶從一出生就帶著自己天生的氣質與個性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即便是剛出生的孩子,就會顯現出自己特有的個性。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一般評估寶寶是屬於磨娘精型或是好帶型,會用下列9大氣質評估項目來觀察:
1.「規律性」:有的寶寶吃飯睡覺都很定時;但有的則睡得少、活動量大。
2.「反應強度」:有的寶寶肚子餓就馬上大哭;有的則是小小聲的哭。
3.「反應閾」:這個項目主要是觀察寶寶受外界刺激時多大的強度會被影響,有的寶寶是稍有聲響就會驚醒,即屬於「反應閾」低的孩子;反之,有的寶寶怎麼吵都可以繼續安穩的睡覺,即為「反應閾」高的孩子。
4.「趨避性」:這個項目主要是看孩子對於初次接觸的人事物,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趨避性接受的孩子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反之,趨避性退縮的孩子,對於新的副食品可能拒絕進食,或者遇到陌生人會拒絕接觸或煩躁不安。
5.「適應度」:「趨避性」主要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則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適應度高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可能只要幾分鐘就能適應;適應度低的孩子,可能過了很久還是對新環境顯現出害怕的模樣。
6.「活動量」:有的孩子睡得少、愛活動,對安靜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難帶。
7.「堅持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家長說不可以做的事,教導多次仍無效。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玩玩具不到1分鐘就另換別的玩。
8.「情緒本質」:有的寶寶經常表現出正向情緒,如快樂、友善,就算略有受傷,也表現得安靜;而負向情緒多的孩子,正要入睡或睡醒時常會哭鬧,身體不舒服時更是煩躁不安。
9.「注意力分散度」:這個項目指標高表示寶寶容易分心;指標低則是個注意力集中的寶寶。

每個寶寶在這9個項目中有的強、有的弱,綜合這些強弱就是寶寶顯現出的天生個性,如果多數項目是屬於強度較強的,比如說睡眠不規律、肚子一餓就大哭、稍有點外界刺激就鬧,大多會被成人貼上壞脾氣的標籤。
不過,曾有一個研究指出,媽媽比較不喜歡活動量大的寶寶,而爸爸比較不喜歡堅持度高的孩子,涂妙如副教授指出,這表示被定義為壞脾氣的寶寶,其實與成人自身的個性和喜好有關,所以建議家長應好好觀察寶寶的天生氣質,不要太快下結論,因為若過度強化寶寶的某項氣質,比如寶寶是急性子,家長在和他互動時就會表現得更急更不耐煩,如此更加強孩子的這項特質;反之,就可能削弱某些負向的氣質,後天環境依然可以改變孩子的天生氣質。
嬰兒時期愛哭鬧,以後壞脾氣?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1歲以前的嬰兒整體狀態還處於以吃喝拉撒睡等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加上因語言尚未發展成形,所以哭是寶寶此時期的語言;另外,這個時期的寶寶以生氣、高興、悲傷、驚訝、害怕等基本情緒為主,反映出的負面情緒多數與生理需求有關,所以面對嬰兒時期的哭鬧,家長應該容忍度高一些,並且要立即適當回應寶寶的哭鬧,觀察寶寶是肚子餓、尿布濕或是想引起家長注意,因為情緒是可以被教育的,受到愛與關懷的寶寶,會慢慢朝向正向情緒發展;若時常被忽略,則會讓孩子日後情緒更加負面或退縮。
涂妙如副教授也表示,嬰兒時期孩子哭鬧的強度、頻度與天生氣質有關,加上尚無語言溝通能力,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感覺動不動就哭鬧,但這並不是壞脾氣的表現,大人應學習解讀孩子哭鬧的原因,並以舒緩的語言與動作來回應,即一方面解決孩子的不舒服,另一方面也可讓孩子學習減少情緒上的大波動。
等到寶寶約1歲半至2歲左右,就會出現像是害羞、忌妒等較複雜的情緒,也會開始判讀、學習與模仿大人的情緒,並有可能意圖的用生氣、哭鬧等方式,來得到想要的東西。
不過專家也表示,壞脾氣其實很難有明確的定義,而且除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外,其情緒也受到與家長互動時產生的各種好壞交替的影響,所以孩子是不是脾氣很糟,並不能依照某幾個狀況就下評論。
孩子經常顯現負向情緒的原因
1歲之前的寶寶最易因生理需求不滿足而生氣,江國樑醫師表示,若此時寶寶的哭聲沒有引起大人的關注,在缺乏愛與關心,且其基本生理需求常被忽略的情況下,寶寶的情緒會逐漸往負面發展。
而待寶寶1歲之後若依然還是動不動就生氣,這除了與先天氣質有關外,孩子與家長平日的互動狀況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前面有談過情緒是可以被教導的,所以爸媽若是沒有適時糾正孩子負向的情緒,或是以同樣負面的情緒來對待孩子,就會讓孩子的脾氣愈來愈糟。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在賣場吵著要買玩具,家長因為怕吵就立即買下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就學習到只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這反而增加了孩子生氣的強度與頻率。
壞脾氣寶寶~爸媽的應對方式
.1歲以前
面對1歲以前負面情緒較多的孩子,爸媽應怎麼應對呢?
A.正向情緒的示範。涂妙如副教授表示,面對這類型孩子,爸媽平時應經常對寶寶笑,或進行一些愉悅的活動,例如唱唱跳跳等等。
B.寶寶出現正向情緒時需鼓勵。如此可以更加強化他的正向情緒。
C.冷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若寶寶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千萬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對待,應該讓寶寶安靜一下,以冷處理的方式削弱寶寶的負向情緒。

馴服孩子壞脾氣

<文章來源 :2008年十一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面對幼兒吵鬧行為,您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卻又拿孩子一點辦法也沒有?專家指出,父母應該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找出背後原因,不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不輕易動怒,針對衝突情境,見招拆招。管教生氣、失控中的孩子是項艱難的挑戰,也是一場長久的耐力賽,父母堅持原則到最後才不會前功盡棄。
分辨壞情緒背後的原因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指出,嬰幼兒表達能力不足,當生氣、難過的時候,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常常就會以哭鬧的方式呈現,再大一點的幼兒,生氣時可能就會出現大吵大鬧、耍賴、尖叫甚或攻擊等負面行為,令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在為寶寶扣上“發脾氣”的帽子之前,家長應先去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分辨其壞情緒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以同理心去了解、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後才是採用管教方法。
  梁仲怡表示,孩子會出現“壞脾氣”的行為,其實多半是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前者像是尿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不舒服等,後者像是不安、不習慣、受到驚嚇等。相較於大人,孩子的情緒比較單純,但也因為幼兒的心智尚不成熟,有時會出現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
壞脾氣寶寶有哪些特性?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哪些指標會是一般認為脾氣比較“拗”的孩子呢?梁仲怡指出以下幾種可能:

* 固執、堅持度高的孩子,父母可能因而覺得孩子較為堅持己見,不好溝通。
* 容易受到驚嚇、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因此較常出現不安、不適應的情況。
* 情緒表達比較負向、難取悅的孩子,通常跟環境、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有關。
* 反應強度比較強的孩子,即喜怒哀樂的情緒可很明顯看出。
0~1歲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為主
  嬰兒的需求不外乎吃喝拉撒這四種本能需求,因此當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或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驚嚇,孩子就會哭鬧。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行為或處罰沒有概念,父母實在不需要用責罵或責打來管教孩子,這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基本生理需求都有被滿足、穩定一致的環境、給予關愛的父母,就能讓寶寶感到舒適、安全。
1歲後展現自主性,需要關愛和紀律
  當孩子開始搖搖擺擺學步,漸漸也會有吃醋、忌妒等複雜情緒出現,自主意識也萌芽,但詞彙能力遠遠跟不上行為的發展,有時幼兒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在心急之下以負面情緒和行為呈現,父母一定要抱持同理心,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並接受孩子的壞情緒;同時,也應以一致的管教原則要求孩子學習紀律。在孩子發脾氣或無理取鬧時,家長自己千萬不要跟著情緒失控,而用粗暴的言語或行為管教孩子。
管教子女不抓狂 
  梁仲怡指出,一般來說,孩子的壞情緒會以下列行為表現出來:哭鬧、尖叫、打人、推人、大吵大鬧、賴在地上等,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透過父母的管教來加以導正,在孩子出現負向情緒與行為時,家長不要急著動怒,或是以高分貝罵孩子:「不準哭!!」,不隨著孩子情緒起舞,了解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並在過程中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因為失控下用打罵方式來管教,其實效果都不會好,也等於承認自己拿孩子沒辦法,才會用打罵的方式。另外,有些父母因為心軟或是怕尷尬,一次一次的縱容,可能使得孩子發脾氣的頻率與程度更加嚴重。
父母應該先去找出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的原因:如前所述,嬰兒的需求較為單純,因此當孩子不停哭鬧時,去查看孩子的生理狀態是否沒有滿足,或者只是需要媽咪的關心;年紀較長的幼兒,需求就比較複雜,父母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找出背後的原因;在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狀況時,家長自己先不要動怒,大聲責罵孩子,只會讓孩子哭得更慘而已,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才有辦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結語:
  孩子會發脾氣是很正常的行為,就像大人有時也會生氣一樣,孩子需要被瞭解、關愛,父母應該要讓孩子知道,想發脾氣沒有關係,但是發脾氣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而哪些行為又是被禁止的,教導孩子找到正確發洩情緒的管道,像是拍拍球、打枕頭等,或是將“生氣”物化成一張紙,讓孩子使力的揉阿揉,然後讓孩子吹口氣、丟進垃圾桶,象徵“生氣不見了”。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我的寶貝老闆!

昨天睡到零晨四點,我的寶貝老闆居然醒來自己玩耍,還笑的不亦樂乎!真是跌破我的眼鏡呀...!最近發現他愈來愈能自行獨處,雖然偶爾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我都覺得是很大的改變,真是欣慰呀...!寶貝老闆已經兩個多月大,能有如此轉變,不再是一清醒就哭鬧或需要哄抱,讓我頓時可以鬆一口氣,不用無時無刻都像是在作戰一樣,只要多出一點空閒時間,我就可以安排其他事,希望我的寶貝老闆能愈來愈好服侍。

話說回來,全職媽咪這工作可是充實的很呢!一天的開始到結束都要隨時待命,還得動點腦筋偷時間做想做的事,所以時間管理不是在企業裡才講究,在家裡更是要執行透徹。每天要做的事,一樣需要規劃重要、不重要,急迫或不急迫。還有例行事務,在規律之中用有效率的方式完成。當然,寶貝老闆還是很有個性,隨時不知他有什麼突發任務,因此掌握他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一一滿足他是每天的重要且急迫的工作,也是我現在的本業。

我的一天從寶寶的第一頓餐開始....
清晨的哇哇大哭通常是叫我起床的不定時鬧鐘.

寶貝第一餐前換尿布,接著親餵母奶,然後安撫一下,通常他會繼續再睡.

我也準備起身梳洗並擠空寶貝沒喝掉的母奶.
如果寶貝沒呼喚,我就能好好準備一頓早餐和享受它.
接著趕緊家事處理、清掃、洗衣...等.

從每天第一餐開始後,白天每隔3~4小時餵奶一次(瓶餵). 只不過寶貝有時喝ㄋㄟ 不認真,喝很久ㄚ,有時還得擺個好姿勢,他才肯喝,有些小折磨ㄚ!而白天我也需每隔4小時擠奶一次,半夜睡著擠奶就省了.

白天餵奶後寶貝清醒時刻,陪他玩耍、說話、講故事、聽音樂唱歌...等.

中午時刻準備午餐,為了讓ㄋㄟ ㄋㄟ 能有好的質量供應,所以通常自己會下廚做菜.

下午時刻,很重要的就是幫寶貝洗澎澎,順便伸展他的身體.
寶貝還小,通常都是睡睡醒醒,就視狀況陪伴他.但原則上就是睡覺- 餵奶- 簡易玩耍

晚餐時間,我通常還是自己下廚,多食湯湯水水及均衡營養的食物,為寶貝每日的ㄋㄟ ㄋㄟ 儲備.

每天晚上最後一餐通常會在22:00-23:00 之間,我會親餵寶貝,順便陪他一起入睡.
其實我也在嘗試建立一個時間表,讓寶貝習慣每天有規律的生活.

一天的生活下來,如果有多餘時間,就是我的free time,也是happy time,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全職媽咪也是一份工作,和一般上班族的差異是無給薪,我的老闆是寶貝,他的需求與性格不斷在改變中,能做好他的事也是需要有能耐和認真的心思。當然,我希望有個好老闆,日子就能happy,也許接著我該學習如何向上管理,全職媽咪加油~~

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

窮人和富人的關鍵差異不在口袋金錢的多寡,而在腦袋。這本書解開窮人之所以貧窮,而富人之所以富裕的奧秘。

1、學習(和學歷無關)
窮人學習為了飯碗:
因此被動、消極、盲目、不甘願,不懂思考,人云亦云。怪罪社會環境造成其貧窮。
富人學習為了力量:
因此主動、積極、熱切。樂於探究事務的本質與原因。養成不斷思考的習慣。
 
2、責任
窮人視責任為累贅:
認為責任是累贅,活受罪。因此能逃避就逃避,寧可安於現狀,也不願意改變。做事情沒有原則,短視近利。因此窮人能靠就靠,絕對不自己努力或出頭。窮人喜歡別人給的依靠。
富人視責任為動力:
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社會,富人認為他有責任承擔起大家的生活和幸福。因此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險阻,富人都不會放棄,也不會替自己的軟弱失敗找藉口,更把責任視為自己進步的動力。而富人努力打拼,希望闖出一翻前途。富人喜歡自己開創門路。
 
3、希望
富人看不到希望就準備:
富人一無所有的時候,並不絕望。他不信命運,不隨世俗漂泊,堅定自信,努力學習,觀察思考感悟實踐累積實力,替未來做準備。
窮人看不到希望就放棄:
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怨天尤人,認為是天注定,再努力也無用。因此放棄、停止,不再前進。因為到處都在跟他說不。

4、工作
富人把一個工作做透才跳槽:
富人工作,時努力盡心研究,產業的運作模式,前景,市場方向,遊戲規則。當摸透產業而發現沒有前景時,富人選擇離開,找尋新的產業。富人離職多半是因為已經有所收穫,再無所可學。因此富人學會不斷把自己做大。富人工作在乎能否學到東西,幫助自己的未來發展。富人進公司是要幫助公司壯大成長,把公司當作發展才華的舞台,學習掌握產業運作, 富人不斷找尋機會換更好更大的位置。
窮人把一個工作做砸才跳槽:
窮人只想找能夠安身立命,保住退休金與工作。從不想到要發展,再不然就是怨薪資不好,公司不好,回報不好,不能適應,因此離開,窮人離職,多半是不滿收入。窮人只會把自己做死。窮人工作在乎薪水多寡,工作環境好壞,窮人死抱一家公司不放,把一生托付給公司。窮人只圖保住工作和位置。
 
5、機會
富人創造機會:
富人不信命不信機會,但懂得觀察時局,掌握機緣,馬上行動。投注全部心力,務要達成目標。因此,常常得以創造機會。富人不會抱怨,懂得靠自己完成所有事情。失敗的富人會繼續站起來往前走。富人把機會當璞玉,要再三琢磨。
窮人等待機會:
窮人因循守舊,認為一切都該環境準備好。事情不如意就抱怨。失敗的窮人會怨天尤人,再也不願意行動。窮人把機會當石頭,想一腳踢開卻又不知如何搬動。
 
6、困難
窮人忍受天災:
窮人對於與生俱來的環境和社會,都是逆來順受,從不想要改變或者掙脫。窮人不甘貧窮,但只能忍受貧窮。不求改變。窮人因循守舊,不敢突破。因此窮人安於貧窮,聽從命運師長父母傳統家庭的安排。聽天由命,雖然怨言不斷。
富人難耐人禍:
富人從不覺得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他們不斷找尋機會,開創新局。富人不甘貧窮,但會拼命找尋脫貧致富的方法,力求改變。富人大破常規,富人渴望富有,而且不斷努力達成。
 
7、經營
窮人被別人經營:
窮人可能出身富裕家庭,甚至在錢堆生活。但卻大把花錢,而不知錢從何來,也不懂珍惜,更不懂如何賺錢。只是錢的奴隸。有錢讓他們越來越貧窮。哪怕他們很有錢。因為不懂得經營安排自己,所以變窮。因為窮人習慣走別人替他安排好的路,也習慣被安排、被領導、被規劃。因此成為不懂思考或安排自己的奴隸。因而成為富人經營管理的對象,富人賺取錢財的工具。窮人只想有份工作,有份薪水,穩定生活,渴望固定而害怕變動。窮人經商,是經營自己的帳本,分毫必較。
富人去經營別人:
因為富人不斷努力,希望擁有事業,渴望不斷開創。富人敢於冒險創新,敢於創造機會。利用機會,掌握任何一個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有目標可以努力,因此相當積極努力的經營事業。富人經營,是經營自己的人品與信用。
 
8、賺錢
窮人在乎賺錢的多少:
窮人貪婪,卻只求一夜致富。窮人要的是小而康。窮人都自以為聰明有本事,愛裝老大,寧可不賺錢也要顧面子。
富人在乎賺錢的方法:
富人也貪婪,但卻講求按部就班,找出賺錢模式。富人要的是大而豪,富人以生意和事業為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9、金錢
窮人糟蹋錢:
窮人大方,因為窮人不把錢當回事。他們認為錢就是要花。因此在沒必要的投資相當慷慨,只怕被別人說窮。窮人有錢,社會受虐。因為窮人揮霍享樂,導致社會逸樂風氣日盛,人民浮躁,只貪圖金錢享樂,而不擇手段。精神上麻木不仁。窮人認為錢在富人手裡,但只會羨慕而不知如何賺取。
富人使用錢:
富人相當小氣,因為富人把錢當資本,只在必要的地方投資,絕不亂花錢。富人有錢,社會受益。富人以金錢回饋社會,貢獻社會,造福社會。捐款建醫院,提振善良風氣。富人認為錢在窮人手裡,因此拼命生產好東西,要換取窮人口中的金錢。
 
10、改變
窮人想改變生活:
窮人只在乎自己過的好不好,只希望自己能夠生活過的富裕,卻不知道要怎麼讓自己生活富裕。窮人不敢放棄,因循守舊,即便知道是錯的沒有幫助的,還是不敢改變。窮人珍惜現在,即便現在並不好。所以窮人只會賭博(渴望一夜致富)。窮人怕鬥,因為害怕改變現狀。
富人想改變命運:
富人胸懷大志,希望改變個人,甚至社會的命運,讓大家獲得更好的享受。富人隨時在改變,只要能夠更好。富人珍惜未來,因此看準機會,致力改變。因此富人懂得掌握賭博與遊戲背後的規則。富人敢鬥,因為有拼搏,才可能開創新局。
 
11、失敗放縱
窮人會錯一世放縱一世:
因此窮人失敗後,選擇放棄。因為窮人跌倒,就昏頭轉向。窮人只會嘲笑別人,而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窮人失敗後找藉口,推委過錯。窮人在失敗中看到死亡。窮人怕失敗。
富人會錯一時放縱一時:
因此富人失敗後選擇重來。因為富人跌倒,卻摔出膽量。富人得自嘲,也懂得借失敗證明自己。富人失敗後找理由,拼命改進。富人在失敗中看到希望。富人敢失敗。
 
12、生活狀態
窮人喜歡富人的樣子:
因此窮人怕人說窮,賺錢只為了買名牌,滿足虛榮與享受。窮人只想要豪宅名車,卻不知道怎麼去賺。窮人認為錢就是成功的終點。窮人在乎名牌存款,窮人賺錢為了消費、享受。窮人習慣揮霍財富,窮人在乎別人的眼光,人云亦云。
富人堅持窮人的生活:
富人知道貧窮勤儉精神,可以幫助自己更加專注,而且不會流於奢華享受。富人不一定要豪宅名車,而錢只是證明其富人性格與成功的工具。富人在乎聲望信譽。富人賺錢,為了證明,富人習慣尋找財富。富人在乎自己的決斷正確,並努力證明。

<<書名: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 作者 張禮文/出版社 海鴿 >>

教孩子從零用錢開始,學習正確金錢觀!

<文章出處 今週刊 2011/10 >

先讓孩子正確認識錢,隔壁的超商是最棒的起點
對平凡爸媽來說,生孩子是為了教養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親子互動的樂趣和幸福,找回人生第二個童年,同時,也在每一次衝突的緊張下,學習成長,完整的進入人生深度學習的整塊拼圖裡。
因此再忙再累,我們都不放棄讓孩子跟在身邊,因為我們喜歡和享受隨時隨機隨身教育的樂趣與效果,並且認命而甘願的負起父母的責任,想辦法在不放棄工作和自我成長下,盡可能的做好一個兼職父母能做到的教養極限。
這樣的「認命」,讓媽媽很容易操作姐妹的生活理財教育,尤其是社區樓下的超商或小雜貨店,或者姐妹有機會陪爸媽到任何地方買東西的「日常生活片段」,都是一個親子理財教育的大好機會。 其實從姐妹兩人懂事開始,平凡媽就常在超商和平凡姐妹大玩「機會成本」的換算遊戲,以及「誰來付錢」的行動劇。只是,程度從簡單版本開始慢慢加深,演變到目前的複雜進階版。 最早開始玩的簡單遊戲,就是不管是姐妹或爸媽買什麼,平凡媽都會換算成「養樂多」,這是姐妹倆在超商最原始,而且是重複不斷出現的慾望需求,兩個人大概都在一歲多,還頻繁坐在娃娃車裡時,就愛上了超商的養樂多。
所以在超商裡,不管是媽媽買了什麼,尤其是姐妹們要買什麼,媽媽都一定會「不經意」的把手上的東西,換算成幾瓶養樂多,讓姐妹們去感受,這個東西花了「多少錢」去買,這個「多少」到底有多大?
比方像姐姐吵著要買一條金莎巧克力,平凡媽就會告訴姐姐:「一條金莎巧克力要35元,差不多等於五瓶養樂多,每天喝一瓶,可以喝一個星期耶!」如果姐妹吵著買一盒金莎巧克力,一盒250元,可以換成三十五瓶養樂多,哇,可以喝到一個月,但是一個月對兩歲以下的小小孩來說,概念太模糊了,平凡媽就會這麼說:「三十五瓶有多少,放到妳們房間那張小桌子上排排站,可以排滿一整張桌子耶……」這時你就會看到姐妹回應:「哇,好多哦!」甚至誇張的回應:「那肚子不是撐破了……」的創意回答。
後來姐妹慢慢長大,走路跑步行動自如,娃娃車很快就從平凡家撤退,兩姐妹在超商的視野,也開始出現全新的樂趣和慾望。可以替換的東西變多了,除了養樂多,平凡媽又多了一樣樂趣和武器,就是「密切觀察」,現在姐妹倆最注意超商的什麼東西,她們的慾望停留在那裡,那個神祕主角,就是平凡媽玩「機會成本換算」遊戲的最新男女主角。 如果父母曾經仔細研究過超商的貨架,就會發現中間以上的層架,是滿足大人需要的倉庫,但中間以下的層架,卻是滿足孩子慾望的天堂。
隨著姐妹身高和視野的擴張,進入超商的各式慾望也不斷擴張。從一開始單純,而且始終如一的養樂多,進化到乖乖,再進化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糖果餅乾和玩具,有時候連年節促銷的禮盒都不放過,不管是大人吃的罐頭還是小孩零嘴,不管是大人用的文具還是小孩玩具,只要盒子上出現HELLO KITTY或小叮噹……這顯眼的促銷禮盒,就成了姐妹在超商的終極獵物。
如何控制兩姐妹的獵心和無窮無盡的慾望?讓平凡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在地上打滾過」的關鍵,就是讓她們清楚知道:「媽媽身上錢不夠!」
是「錢不夠」哦,不是「沒有錢」。這其中的差別是很大很大的,因為錢不夠是事實,但沒有錢是爸媽在說謊。
■釐清「想要」和「需要」,讓孩子花零用錢
但是,如果父母只利用口說幫孩子加強機會成本的觀念,或者在生活中將零用錢抽離,只做形式上(用爸媽的錢換算)機會成本的重複練習,卻從來不引導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即使發零用錢給孩子,也只是要孩子把錢全部存起來,所有孩子的花費還是由爸媽決定爸媽支付,由爸媽完全滿足孩子的想要和需要,那麼發零用錢給孩子將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只徒然學到「存錢」的形式,存錢變成一場和生活不連結,沒有深刻情緒的數字遊戲,孩子很難從中學習到「為自己存錢」的真正意義,並養成「主動」和「持續」存錢的習慣。
發零用錢的第三個原則和配套,就是父母把零用錢發到孩子手上,也必須同時將花錢的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但交出決定權之前,要先持續和孩子練習,什麼是「想要」,什麼又是「需要」。
猶如機會成本的練習暗藏於日常生活裡的無時無刻之中,想要和需要的練習,也是日常生活裡隨時隨處可練習的簡單遊戲。 比方平凡姐妹在玩扮家家酒時,平凡媽會這麼和姐妹玩。 「媽媽,你要吃什麼?」扮演餐廳侍者的姐妹殷勤的問。 「哦,我肚子好餓哦……我『需要』先吃飽……」 「啊,那媽媽,你要不要先吃一個炒飯呢?」姐妹立即過濾腦子的記憶,知道餓肚子的媽媽,現在「需要」先吃飯把肚子墊飽。 「好啊!我想要吃一個蝦仁蛋炒飯……」姐妹很快的端上一盤,樂高蝦仁蛋炒飯。 「那媽媽,你還要吃什麼呢?」姐妹繼續問。 「我想吃得營養一點,好像還沒有吃到青菜耶……」媽媽也跟著繼續丟球。 「那媽媽,你想不想吃一盤高麗菜呢?」「好啊!」「那還想不想喝湯呢?一碗玉米濃湯好不好?」「好啊……」 沒多久,姐妹又會端上充滿創意的兩盤佳餚。 「可是……」 「媽媽,妳是不是又嘴饞了……」姐姐充滿默契的,發現了平凡媽的慾望。 「妳想不想要巧克力冰淇淋呢?」「好啊好啊!」 就這麼簡單,一個十分鐘的角色模擬遊戲,姐妹已經從遊戲中練習到,什麼是媽媽的需要,什麼又是媽媽的想要。當然,這不是一次遊戲的成果,而是日常生活中,每天跟著平凡媽吃飯,聽媽媽不厭其煩碎碎唸所累積出來的結果。
於是,平凡姐妹知道,吃飽是需要,吃好或吃舒服是想要。足夠換洗的衣服是需要,多樣搭配的衣服是想要。第一個基本使用的文具是需要,第二個一模但不一樣的文具,是多出來的想要。至於玩具,都是想要,所以都只能用零用錢買,或者利用生日、兒童節或聖誕節時許願,得到想要的玩具。
平凡家,平凡媽和平平姐姐之間有個小小的約定:基本的「需要」品,媽媽都會直接出錢購買,但購買時媽媽會尊重姐姐的選擇和意願,可是最終仍是媽媽做決定要不要購買、買什麼東西。
超過基本需求的「想要」品,則必須因為特定理由(如節慶、鼓勵等)購買,如果特定理由不存在,則姐姐可在「量力而為」的能力範圍內,利用自己存下的零用錢購買。
只要姐姐掏出零用錢,媽媽就會搬出機會成本練習,適時而適當的提醒或機會教育,同樣一筆錢,姐姐還可以拿來買其他的什麼東西或做什麼事,以及同樣的東西家裡是不是已經有了?這個東西的下場是什麼?和姐姐一起討論,並且積極參與姐姐選擇的過程,同時協助她做最後是否購買的決定。
這是刻意練習,唯有媽媽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花錢,只在一旁適時適度引導,姐姐才能在「小錢」的投資和練習下,真正學會自己「獨立」選擇和決定。
這樣討價還價的演練過程,讓姐姐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同理心,學會了取捨,學會了「東西不是伸手就有,喜歡的東西得靠『勞力』或『智力』累積,用好寶寶章換來的」;同時姐姐也學會了「喜歡的東西總是很多,但能買東西的錢總是太少」,潛移默化中,不用媽媽指著課本教,媽已經在生活裡,埋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種子。 於是在姐姐每一次開口要東西前,平凡媽都會反覆的問姐姐:「這是想要,還是需要?」練習多了,姐姐不只能清楚分辨想要和需要,還會進一步舉一反三的用其它例子來和媽媽一起討論。
《書目: 平凡媽的親子理財實驗室》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前陣子買的一本書,讀完之後一直沒時間寫下摘要與心得,決定今天完成這件事!

書中是由十七位父母分享他們親子教養的經驗,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背景,每個父母用他們的智慧與愛來陪孩子成長,我想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往往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愛有方法,沒有標準答案,身為父母親有喜悅與驕傲,但也有焦慮與疑惑,愛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藉由閱讀這些故事,許多念頭也在心中萌芽,希望也能尋找一套適合我愛孩子的好方法。

【花時間陪伴】
心理學有個說法,小孩的安全感要在五歲以前建立,包益民說他認為「愛很複雜,但也很簡單。愛就是一個動詞,愛孩子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陪伴。」真的愛不是用嘴巴說說,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在小孩身上,小孩會有直覺他是被愛的,久而久之安全感就建立了。但愛也不是溺愛,可以給小孩無限的愛,但生活還是必須在紀律之中,該做的事依舊要有規律的完成。人生之所以辛苦,之所以有一個無法填滿的心靈黑洞,就是沒有好好被愛,愛是可以帶來安全感和快樂,有愛往往也能更勇敢去嘗試,無論學習或成長,甚至將來出社會,都會勇於做自己的去闖,因為他會知道,不管如何他是有個愛的家永遠可以回去的。

【自己擔責任】
方素惠愛的方法,強調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她說在職場看到太多年輕人,高學歷、低責任感,面對事情不敢做決定,沒有自己的想法,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遇到這種狀況,她總猜想他們的背後是否站著一個每天盯寫功課,再一題一題檢查的媽媽?如果媽媽總是幫忙檢查功課,做好許多事,等於媽媽把責任搶過來,變成媽媽的責任,如此一來,小孩怎能有學習動機,培養負責任的態度?所以當下次做媽媽的想幫小孩時,也許該深思怎樣才是真的愛他。

【愛上閱讀】
愛看書的人對世界保有恆常的好奇與熱情,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喜歡閱讀也意味,面對新的知識時,更有機會主動接觸、探索和學習。李偉文說「閱讀是只要大人辛苦兩、三年,就能讓孩子養成的一生好習慣。但關鍵時間一錯過,以後就不容易培養了。」如何開始,如何喜歡,是需要找機緣,並在對的時間挑到對的書。孩子從來不是無憂無慮,他們感應敏銳,充滿困惑,但表達能力是後天的,還沒受過訓練。這時如果讀到一本進入他們生命困境的書,想想看他們會如何興奮?怎樣感動?這就是愛的開始。

【善良的可貴】
教養孩子的學問有千絲萬縷,徐莉玲認為需要有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培養善良的心。她的兒子像多數台灣家庭環境優渥的孩子,是個擁有各種資源的孩子,但她擔心在少子化的年代,如果孩子在優渥的環境長大,很多事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很容易過度自信,變得驕傲自私,如果孩子無法了解善良的價值,擁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發自內心尊重別人,再多資源也都是表象,將來無益於己,也無益於社會。她也曾經帶小孩到孤兒院參觀,讓他知道不是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有爸媽的疼愛。有些人貧窮並不是不努力,而是環境因素,需要有能力的人伸出援手,很多弱勢的孩子,需要被重視,需要接受各種方式的協助,分享資源。

【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台灣父母有一個夢,戴勝益說,這個夢就是孩子會彈鋼琴、畫畫、跳芭蕾....。為了圓夢,也不管小孩是否有興趣,是否有天份,拼命給小孩報名各種才藝班以滿足自己。他總是等待孩子主動的提要求,有時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摸索和嘗試是人的天性。在這過程中,他扮演不介入的旁觀者,讓孩子自由發揮。他認為「千萬別把大人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也千萬別對孩子說『我要你比我強』,因為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紀律穩定孩子的身心】
鄒開蓮重視孩子紀律的培養,也就是給孩子規範去遵守,如此孩子情緒會相對穩定,身心才能平衡。快樂的人一定是非常平衡的人,被縱容的孩子絕對不會快樂--尖叫吵鬧,滿地打滾,忽而非要這樣,忽而又非不要那樣。她覺得學校是一個規律的環境,她的小孩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學校學習,相信孩子有很多能力做很多事,人的自信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然學校的規律是必須延伸到家裡的,而且父母管教孩子的態度必須一致,才能建立規則。

【和孩子說話,聽孩子說話】
林書煒說母親角色激發出她所有潛力,正在努力學習一個母親應有的十八般武藝,包括愛心、耐心與傾聽。打從她的女兒出生,她就不斷的和寶寶說話,比方今天電視上演什麼,路上看到什麼奇怪的店,讀了一本什麼書,什麼都講,彷彿寶寶聽得懂,她的寶寶有時也咿咿呀呀的認真的回應。等她女兒一歲,她就開始對女兒講故事。上幼稚園後,輪到孩子對父母滔滔不絕的說話,說學校生活,同學怎樣、老師怎樣,若有特別的事,還會仔細追問,聽孩子怎麼形容描述一件事,也讓孩子感覺爸媽都很認真聽她說,不只是應付應付而已。當然和三、四歲的小孩對話,有時會覺得降低智商,但還是必須有耐心,這對大人也是一種磨練。相對的,如果只用好好好~打發過去!會減去孩子說話的興致,接下來孩子就不想和你說話了。

【尋找自己的座標】
如果你身邊多是有錢有勢的朋友,而你的家庭只是衣食無缺,不足以讓你過奢華的日子;如果你身邊都是白種人,只有妳一個台灣人,妳的語言不夠表達,他們又不斷嘲弄你。楊蓓教導她的女兒看清事實,培養勇氣,該放下的就放下,擺脫枝枝節節的糾纏。她的女兒也曾從同學身上意識到差異,她告訴女兒必須知道我們所屬的位置,我們不是富豪,但衣食無虞,我們坐公車,但公車一樣可以帶領我們到達想去的地方,妳也可以會搭公車到處去而自豪。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座標會上下移動,但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要錯亂了自我,做著公主迷夢。透過一點一滴的教,一步一步引導,不是判別好與壞,而是對差異的認知。

【媽媽的味道】
祝福有時會以災難的型態出現,這是陳月卿對人生的體悟。她的丈夫大病一場,徹底改變飲食習慣,並研修精進成為健康飲食專家。而她對子女的愛,也就是從健康飲食出發,無限寬廣的延伸。媽媽有權利,也有責任讓孩子吃的健康,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吃進太多垃圾食物,父母想用垃圾食物籠絡孩子,或貪圖一時方便、清靜,反而害了他們。人會一輩子記得「媽媽的味道」,所以清淡的味蕾、清新的胃一定要從小培養。當穩固的習慣養成後,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她希望打造健康寶寶,讓孩子能帶著健康的資本直到永遠。

【呵護孩子自信的種子】
恐懼澆息自信。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讓他害怕的事,這是馮燕和他先生的約定。孩子最恐懼什麼?父母吵架。所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也不當孩子的面批評別人。我們知道,當孩子長大一點,會知道世界不完美,人不可能都那麼善良、客氣,真相也許醜陋不堪。但在孩子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盡可能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和顏悅色的說話,心平氣和的討論,讓他的世界充滿陽光,穩定的過每一天。這等於為他打造一個建立自信的環境,人對自己有信心,才有能力去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閱讀書目>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天下文化出版/蘇惠昭 採訪整理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50種珍惜生命的態度

來自友人轉寄的文章,很不錯的「50種珍惜生命的態度」,即使一下子無法改變那麼多,但只要從中選擇一些認同的觀點,在生活中慢慢改變,一定可以讓生命愈來愈有意義。好文分享,共勉之~~

1、為愛而生:只有愛,能使世界轉得更圓;只有愛,能創造奇蹟。能夠看見別人的好,就會提升自己的好;能夠說出別人的好,就會強化對方與自己要更好。愛是一切的原動力。


2、做自己的心靈捕手:把實現自己生命做為第一優先考慮,善待內在的小孩,給他勇氣、信心和生命,想念自己,做你自己,寬恕自己,對自己負責,善用感覺,熱情行動,活出真正的自己。


3、簡單生活: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那麼多,多出來的任何一樣東西對別人都有用,將它送出去,或是捐出去義賣,讓真正需要的人善用,簡單生活慣之後,生命自然不再累贅。


4、擁抱別人,讓人擁抱:擁抱是一件完美的禮物,老少咸宜,而且拿它給別人交換,沒有人會放棄的。練習用擁抱代替說話,表達內心最深刻的感受,即時的擁抱能傳送安慰與支持,傳遞生命活力。擁抱療效:續命,每天四抱;保養,每天八抱;除病,每天十二抱。


5、家庭優先:和樂家庭最高指導原則:日常體貼,遇事幽默。家庭關係是你這輩子最有意義的投資。試著每天用十五分鐘,和配偶、孩子,甚至寵物,共同分享回憶、經驗、想法、夢想和創意。


6、別為小事抓狂:你為什麼生氣?塞車、買票插隊、同事爭執、服務生態度惡劣……生氣之前,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生氣的情況, 例如:虐待兒童、人民遭受飢餓之苦、戰爭……相較之下,就可以知道這些事是多不值得生氣。將怒氣轉向值得生氣的事上,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這些情況做什麼。


7、找尋老友:愛情常來來去去,朋友總是越陳越香。曾經同甘共苦的朋友是上帝給的禮讚,花點時間列出老朋友清單,撥個電話聊聊或訪友,尋回那曾有的感動與契合。


8、創意生活家: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腐蝕生命的熱力,試著吃半飽、花一半錢,使用比平時少一半的資源。試試看即使有樣東西不夠用了,是否能夠找到替代品,既可以發揮創意,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9、練習冒險:無數的第一次造就了你,生命就像一輛十段變速的單車,大部分的人只用到低速檔。你應該嘗試新事物,先從小冒險做起,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不忘讚美自己的勇氣。


10、說謝謝你:一日平安,一日感謝。培養強烈的感恩心,每天至少謝謝一個人,告訴他們你喜歡、仰慕或欣賞他的地方。


11、別對你的人生說沒空:日常生活需要良性循環,人生只有一次,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每個月定出一天可以徹底休息,放自己一天假。


12、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一定只在學生時代,學習是更好生活的開始。無論是選一門不算學分的課,還是向同事學習某些嗜好或興趣,甚至邊開車邊學習,隨身攜帶書籍,試著從不同方向找出興趣,生命會更開闊。


13、奉獻給予:奉獻能讓你花小錢擁有極大快樂,助人度難關的方式很多,給予食物、衣物、工作、金錢、時間,你可以由簡單的方式開始,比如捐出收入的5%,仔細考慮哪些是真正需要你幫助的人,把有限的錢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最能產生無限的功效。


14、與敵人和好:抱持寬容態度,以傾聽來代替爭吵,讓自己變得更溫柔與仁慈。不要把問題過度放大,試著問自己:一年後,我還會在意這件事嗎?


15、活出健康的人生:分析自己的飲食習慣,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讓營養更均衡。每週至少三次運動,持之以恆,每週至少一次恢復精力的課程(如瑜珈或太極)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16、讓快樂貼身相隨:快樂的人會微笑或哼唱,甚至吹口哨有快樂的想法,你就會飛起來。專注地想快樂的事,讓自己產生向上飛躍的力量。日積月累,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


17、年輕不老心:忘記身份證上的年齡,找出自己覺得重要的,以及會讓自己心跳加速的事物,讓這些點點滴滴充滿生活,就能讓自己的心態變年輕。


18、磨亮想像力:要更有創意,就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比如重看一本最喜歡的童書,學習小孩子的思考式;或者讀一首詩,在心裡想像它的意境;一邊聽廣播的古典音樂、爵士樂或世界音樂, 一邊想像音樂所傳達的景致……都可以提升想像力。


19、笑紋比皺紋重要:兒童平均一天笑500次,成人只笑15次,任何小事都可以讓小孩樂不可支,鼓勵自己在笑聲中享受人生。


20、救救地球:減少物品使用量,減少用水,減少用紙,減少開車,減少包裝,少用清潔劑,避免用過即丟,減少用量,重複使用,環保回收,自然就在你心中。


21、救一個生命:找尋失蹤兒、受虐兒,施捨金錢或付出時間、體力、可以改變別人的生命,個人視野也會因瞭解另一層面的生活而提升,更可以為這些孩子帶來希望與遠景。


22、試試雙手的力量: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藝術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每做一件事,記得多加些巧思,在每件所做的事情上,發揮報告才能,加入你自己親自動手做,享受四肢勞動的樂趣,即使是簡單的維修工作都是原創的藝術品。


23、記得多玩玩:利用閒遐時間享受遊玩的樂趣,重新學習遊樂技巧,徹底享受自由的快樂。


24、三人行必有我師: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聯繫,增加從他人身上獲得情報的機會。同時擁有會批評的朋友,因為對方擁有你缺乏的部分,學習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忽略瑣碎的批評。


25、適當的自私:你有權主導自己的生活,你有全權對別人的要求說不,你有權對批評你或貶低你的人表示意見,你有權和別人分享你的感情,收加生活控制權。


26、分享:不論是分享閱讀心得或是生活偶得,讓東家長西家短的無聊變成豐富彼此生命的啟發。經由感受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賦予生命全新的刺激與成長,世界將轉得更好。


27、重回孩提時代:拋開一些已養成的大人行為或習慣,不要剝奪與天俱來的純真特質,與小孩相處(擔任孩子的課外營老師、自願當兒童球隊教練);重讀一些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可以回憶小時候的情景,看看舊時留下的物品,如成績單、勞作或禮物;到念過的小學走一遍,發現自己曾發生過的事或當時的夢想。


28、向自然學習:自然中蘊含生活哲學,是生命的指示燈,能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定位與熱情所在。從四季的替換,我們學會從悲傷中復元,因為生命是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而自然的多樣化風貌,都我們學會拒絕大眾壓力,教我們學會表達真實的自我。


29、心靈慢跑:心靈激勵可以預防精神疾病,讓心靈保持思考,也會減慢老化的速度。編一本夢想書,做做白日夢都是可行的。


30、活出熱情:支離破碎的靈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對生活的興趣應高於購物,用最小的時間工作,將大部份的時間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做你想做的,說你想說的,學習享受生活,享受你做的任何事情。


31、可以不完美:每個人天生不同,接受自己,也同樣接受別人,用慈悲心訓練自己,愛缺憾中美麗的事物。


32、勇闖生命難關:有人為工作而生活,有人因夢想而生活,有人因為要找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而繼續生活,生是上天賦予的權利,活則要靠自我的智慧與勇氣。


33、打開地圖去旅行:到任何你有興趣或好奇的城市旅行。旅行,潛藏著一份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渴求,在旅行中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收穫,變得不容易害怕,遇到問題時較能從容應付,知道自己離鄉在外時最想念、牽掛的是什麼,最可有可無的是什麼。


34、簡單乾淨就是品味:不論是掃地抹桌子,晾衣服曬被單,都能特別仔細,特別用心, 讓延長使用年限的心,取代用過即丟的習慣;用全新的戀舊心情,與日常生活建立恆久感情。用材質好、式樣大方的傢具取代三五年就必須汰換的三夾板;用設計簡單、質地宜人,可以一穿再穿取代追求流行的穿衣風格。


35、在家做義工:慈善事業可以先從家裡做起,可以先把服務心用在家裡,把家裡整理好,花些時間和家人相處,為別人做些事可以讓生活更添樂趣與價值,也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成就。


36、再試一下:人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怕壓力,當你相信自己能、而能面對事情時,這已是一個好的開端,一切的多慮都將消失,你終會發現:事情並不棘手難辦,別人能、當然,你也能。


37、命運操之在我:一塊錢、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點知識、一些方便、一個笑容,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38、生命的財富:時間就是財富,但是時間的意義在於(運用),而非(節省)。好好運用上天給予每個人的同等財富。


39、為生命加油:你此生最大恐懼是什麼?最擔心最害怕的是什麼?是害怕應該表達的心意來不及表達? 這是害怕心願不能實現?把今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知道此生擔憂會常在,恐懼就已不中懼。


40、多為別人想一想:愛有多深,包容與體諒就有多深,敢愛的人才敢去包容和體諒他所愛的人。 做個善於體諒的人,多給對方時間與空間,做個有智慧與愛心的人。


41、隨時等著被利用:讓服務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用生命服務、肯定自己。


42、化不幸為助力:自己是態度的主宰,而態度決定未來,從跌倒中站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每種不幸都蘊含同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43、優點轟炸:每個人都有優點,但習慣看別人缺點,試著做好話連篇、用心說好話的人,勇於表白,要去掉別人身上的刺,最好的方法是拍拍他的背。


44、和自己賽跑:學習和自己比,忘記曾經擁有的分數,現在要關注的是,如何讓今天過得比昨天好,用心去發現,能看到生命更寬廣的藍天。


45、換個角度,心中一片天:別人也許是對的,不要讓自己受執著的困惑,便能瞭解萬物,欣賞及認同世間一切。


46、樂觀:處於痛苦時,最有效的事物就是樂觀。凡事往好處想,樂觀的人可以發明飛機,悲觀的人就只能發明降落傘。


47、真心聆聽:通往內心深處的是耳朵,專心聆聽並適當回應,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鼓舞。


48、好奇心不打烊:世界上只有愚人,沒有愚問。對所有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好奇是所有人類文明進步的開始。


49、情緒急轉彎:事情沒有變,變的是你的觀念。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情緒,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50、我真的很不錯: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凡人也有超人力量,成功在於喚醒心中的巨人,開發自己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