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到零晨四點,我的寶貝老闆居然醒來自己玩耍,還笑的不亦樂乎!真是跌破我的眼鏡呀...!最近發現他愈來愈能自行獨處,雖然偶爾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我都覺得是很大的改變,真是欣慰呀...!寶貝老闆已經兩個多月大,能有如此轉變,不再是一清醒就哭鬧或需要哄抱,讓我頓時可以鬆一口氣,不用無時無刻都像是在作戰一樣,只要多出一點空閒時間,我就可以安排其他事,希望我的寶貝老闆能愈來愈好服侍。
話說回來,全職媽咪這工作可是充實的很呢!一天的開始到結束都要隨時待命,還得動點腦筋偷時間做想做的事,所以時間管理不是在企業裡才講究,在家裡更是要執行透徹。每天要做的事,一樣需要規劃重要、不重要,急迫或不急迫。還有例行事務,在規律之中用有效率的方式完成。當然,寶貝老闆還是很有個性,隨時不知他有什麼突發任務,因此掌握他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一一滿足他是每天的重要且急迫的工作,也是我現在的本業。
我的一天從寶寶的第一頓餐開始....
清晨的哇哇大哭通常是叫我起床的不定時鬧鐘.
寶貝第一餐前換尿布,接著親餵母奶,然後安撫一下,通常他會繼續再睡.
我也準備起身梳洗並擠空寶貝沒喝掉的母奶.
如果寶貝沒呼喚,我就能好好準備一頓早餐和享受它.
接著趕緊家事處理、清掃、洗衣...等.
從每天第一餐開始後,白天每隔3~4小時餵奶一次(瓶餵). 只不過寶貝有時喝ㄋㄟ 不認真,喝很久ㄚ,有時還得擺個好姿勢,他才肯喝,有些小折磨ㄚ!而白天我也需每隔4小時擠奶一次,半夜睡著擠奶就省了.
白天餵奶後寶貝清醒時刻,陪他玩耍、說話、講故事、聽音樂唱歌...等.
中午時刻準備午餐,為了讓ㄋㄟ ㄋㄟ 能有好的質量供應,所以通常自己會下廚做菜.
下午時刻,很重要的就是幫寶貝洗澎澎,順便伸展他的身體.
寶貝還小,通常都是睡睡醒醒,就視狀況陪伴他.但原則上就是睡覺- 餵奶- 簡易玩耍
晚餐時間,我通常還是自己下廚,多食湯湯水水及均衡營養的食物,為寶貝每日的ㄋㄟ ㄋㄟ 儲備.
每天晚上最後一餐通常會在22:00-23:00 之間,我會親餵寶貝,順便陪他一起入睡.
其實我也在嘗試建立一個時間表,讓寶貝習慣每天有規律的生活.
一天的生活下來,如果有多餘時間,就是我的free time,也是happy time,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全職媽咪也是一份工作,和一般上班族的差異是無給薪,我的老闆是寶貝,他的需求與性格不斷在改變中,能做好他的事也是需要有能耐和認真的心思。當然,我希望有個好老闆,日子就能happy,也許接著我該學習如何向上管理,全職媽咪加油~~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前陣子買的一本書,讀完之後一直沒時間寫下摘要與心得,決定今天完成這件事!
書中是由十七位父母分享他們親子教養的經驗,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背景,每個父母用他們的智慧與愛來陪孩子成長,我想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往往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愛有方法,沒有標準答案,身為父母親有喜悅與驕傲,但也有焦慮與疑惑,愛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藉由閱讀這些故事,許多念頭也在心中萌芽,希望也能尋找一套適合我愛孩子的好方法。
【花時間陪伴】
心理學有個說法,小孩的安全感要在五歲以前建立,包益民說他認為「愛很複雜,但也很簡單。愛就是一個動詞,愛孩子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陪伴。」真的愛不是用嘴巴說說,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在小孩身上,小孩會有直覺他是被愛的,久而久之安全感就建立了。但愛也不是溺愛,可以給小孩無限的愛,但生活還是必須在紀律之中,該做的事依舊要有規律的完成。人生之所以辛苦,之所以有一個無法填滿的心靈黑洞,就是沒有好好被愛,愛是可以帶來安全感和快樂,有愛往往也能更勇敢去嘗試,無論學習或成長,甚至將來出社會,都會勇於做自己的去闖,因為他會知道,不管如何他是有個愛的家永遠可以回去的。
【自己擔責任】
方素惠愛的方法,強調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她說在職場看到太多年輕人,高學歷、低責任感,面對事情不敢做決定,沒有自己的想法,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遇到這種狀況,她總猜想他們的背後是否站著一個每天盯寫功課,再一題一題檢查的媽媽?如果媽媽總是幫忙檢查功課,做好許多事,等於媽媽把責任搶過來,變成媽媽的責任,如此一來,小孩怎能有學習動機,培養負責任的態度?所以當下次做媽媽的想幫小孩時,也許該深思怎樣才是真的愛他。
【愛上閱讀】
愛看書的人對世界保有恆常的好奇與熱情,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喜歡閱讀也意味,面對新的知識時,更有機會主動接觸、探索和學習。李偉文說「閱讀是只要大人辛苦兩、三年,就能讓孩子養成的一生好習慣。但關鍵時間一錯過,以後就不容易培養了。」如何開始,如何喜歡,是需要找機緣,並在對的時間挑到對的書。孩子從來不是無憂無慮,他們感應敏銳,充滿困惑,但表達能力是後天的,還沒受過訓練。這時如果讀到一本進入他們生命困境的書,想想看他們會如何興奮?怎樣感動?這就是愛的開始。
【善良的可貴】
教養孩子的學問有千絲萬縷,徐莉玲認為需要有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培養善良的心。她的兒子像多數台灣家庭環境優渥的孩子,是個擁有各種資源的孩子,但她擔心在少子化的年代,如果孩子在優渥的環境長大,很多事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很容易過度自信,變得驕傲自私,如果孩子無法了解善良的價值,擁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發自內心尊重別人,再多資源也都是表象,將來無益於己,也無益於社會。她也曾經帶小孩到孤兒院參觀,讓他知道不是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有爸媽的疼愛。有些人貧窮並不是不努力,而是環境因素,需要有能力的人伸出援手,很多弱勢的孩子,需要被重視,需要接受各種方式的協助,分享資源。
【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台灣父母有一個夢,戴勝益說,這個夢就是孩子會彈鋼琴、畫畫、跳芭蕾....。為了圓夢,也不管小孩是否有興趣,是否有天份,拼命給小孩報名各種才藝班以滿足自己。他總是等待孩子主動的提要求,有時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摸索和嘗試是人的天性。在這過程中,他扮演不介入的旁觀者,讓孩子自由發揮。他認為「千萬別把大人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也千萬別對孩子說『我要你比我強』,因為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紀律穩定孩子的身心】
鄒開蓮重視孩子紀律的培養,也就是給孩子規範去遵守,如此孩子情緒會相對穩定,身心才能平衡。快樂的人一定是非常平衡的人,被縱容的孩子絕對不會快樂--尖叫吵鬧,滿地打滾,忽而非要這樣,忽而又非不要那樣。她覺得學校是一個規律的環境,她的小孩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學校學習,相信孩子有很多能力做很多事,人的自信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然學校的規律是必須延伸到家裡的,而且父母管教孩子的態度必須一致,才能建立規則。
【和孩子說話,聽孩子說話】
林書煒說母親角色激發出她所有潛力,正在努力學習一個母親應有的十八般武藝,包括愛心、耐心與傾聽。打從她的女兒出生,她就不斷的和寶寶說話,比方今天電視上演什麼,路上看到什麼奇怪的店,讀了一本什麼書,什麼都講,彷彿寶寶聽得懂,她的寶寶有時也咿咿呀呀的認真的回應。等她女兒一歲,她就開始對女兒講故事。上幼稚園後,輪到孩子對父母滔滔不絕的說話,說學校生活,同學怎樣、老師怎樣,若有特別的事,還會仔細追問,聽孩子怎麼形容描述一件事,也讓孩子感覺爸媽都很認真聽她說,不只是應付應付而已。當然和三、四歲的小孩對話,有時會覺得降低智商,但還是必須有耐心,這對大人也是一種磨練。相對的,如果只用好好好~打發過去!會減去孩子說話的興致,接下來孩子就不想和你說話了。
【尋找自己的座標】
如果你身邊多是有錢有勢的朋友,而你的家庭只是衣食無缺,不足以讓你過奢華的日子;如果你身邊都是白種人,只有妳一個台灣人,妳的語言不夠表達,他們又不斷嘲弄你。楊蓓教導她的女兒看清事實,培養勇氣,該放下的就放下,擺脫枝枝節節的糾纏。她的女兒也曾從同學身上意識到差異,她告訴女兒必須知道我們所屬的位置,我們不是富豪,但衣食無虞,我們坐公車,但公車一樣可以帶領我們到達想去的地方,妳也可以會搭公車到處去而自豪。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座標會上下移動,但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要錯亂了自我,做著公主迷夢。透過一點一滴的教,一步一步引導,不是判別好與壞,而是對差異的認知。
【媽媽的味道】
祝福有時會以災難的型態出現,這是陳月卿對人生的體悟。她的丈夫大病一場,徹底改變飲食習慣,並研修精進成為健康飲食專家。而她對子女的愛,也就是從健康飲食出發,無限寬廣的延伸。媽媽有權利,也有責任讓孩子吃的健康,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吃進太多垃圾食物,父母想用垃圾食物籠絡孩子,或貪圖一時方便、清靜,反而害了他們。人會一輩子記得「媽媽的味道」,所以清淡的味蕾、清新的胃一定要從小培養。當穩固的習慣養成後,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她希望打造健康寶寶,讓孩子能帶著健康的資本直到永遠。
【呵護孩子自信的種子】
恐懼澆息自信。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讓他害怕的事,這是馮燕和他先生的約定。孩子最恐懼什麼?父母吵架。所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也不當孩子的面批評別人。我們知道,當孩子長大一點,會知道世界不完美,人不可能都那麼善良、客氣,真相也許醜陋不堪。但在孩子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盡可能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和顏悅色的說話,心平氣和的討論,讓他的世界充滿陽光,穩定的過每一天。這等於為他打造一個建立自信的環境,人對自己有信心,才有能力去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閱讀書目>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天下文化出版/蘇惠昭 採訪整理
書中是由十七位父母分享他們親子教養的經驗,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背景,每個父母用他們的智慧與愛來陪孩子成長,我想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往往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愛有方法,沒有標準答案,身為父母親有喜悅與驕傲,但也有焦慮與疑惑,愛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藉由閱讀這些故事,許多念頭也在心中萌芽,希望也能尋找一套適合我愛孩子的好方法。
【花時間陪伴】
心理學有個說法,小孩的安全感要在五歲以前建立,包益民說他認為「愛很複雜,但也很簡單。愛就是一個動詞,愛孩子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陪伴。」真的愛不是用嘴巴說說,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在小孩身上,小孩會有直覺他是被愛的,久而久之安全感就建立了。但愛也不是溺愛,可以給小孩無限的愛,但生活還是必須在紀律之中,該做的事依舊要有規律的完成。人生之所以辛苦,之所以有一個無法填滿的心靈黑洞,就是沒有好好被愛,愛是可以帶來安全感和快樂,有愛往往也能更勇敢去嘗試,無論學習或成長,甚至將來出社會,都會勇於做自己的去闖,因為他會知道,不管如何他是有個愛的家永遠可以回去的。
【自己擔責任】
方素惠愛的方法,強調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她說在職場看到太多年輕人,高學歷、低責任感,面對事情不敢做決定,沒有自己的想法,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遇到這種狀況,她總猜想他們的背後是否站著一個每天盯寫功課,再一題一題檢查的媽媽?如果媽媽總是幫忙檢查功課,做好許多事,等於媽媽把責任搶過來,變成媽媽的責任,如此一來,小孩怎能有學習動機,培養負責任的態度?所以當下次做媽媽的想幫小孩時,也許該深思怎樣才是真的愛他。
【愛上閱讀】
愛看書的人對世界保有恆常的好奇與熱情,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喜歡閱讀也意味,面對新的知識時,更有機會主動接觸、探索和學習。李偉文說「閱讀是只要大人辛苦兩、三年,就能讓孩子養成的一生好習慣。但關鍵時間一錯過,以後就不容易培養了。」如何開始,如何喜歡,是需要找機緣,並在對的時間挑到對的書。孩子從來不是無憂無慮,他們感應敏銳,充滿困惑,但表達能力是後天的,還沒受過訓練。這時如果讀到一本進入他們生命困境的書,想想看他們會如何興奮?怎樣感動?這就是愛的開始。
【善良的可貴】
教養孩子的學問有千絲萬縷,徐莉玲認為需要有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培養善良的心。她的兒子像多數台灣家庭環境優渥的孩子,是個擁有各種資源的孩子,但她擔心在少子化的年代,如果孩子在優渥的環境長大,很多事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很容易過度自信,變得驕傲自私,如果孩子無法了解善良的價值,擁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發自內心尊重別人,再多資源也都是表象,將來無益於己,也無益於社會。她也曾經帶小孩到孤兒院參觀,讓他知道不是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有爸媽的疼愛。有些人貧窮並不是不努力,而是環境因素,需要有能力的人伸出援手,很多弱勢的孩子,需要被重視,需要接受各種方式的協助,分享資源。
【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台灣父母有一個夢,戴勝益說,這個夢就是孩子會彈鋼琴、畫畫、跳芭蕾....。為了圓夢,也不管小孩是否有興趣,是否有天份,拼命給小孩報名各種才藝班以滿足自己。他總是等待孩子主動的提要求,有時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摸索和嘗試是人的天性。在這過程中,他扮演不介入的旁觀者,讓孩子自由發揮。他認為「千萬別把大人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也千萬別對孩子說『我要你比我強』,因為孩子有權利做自己的夢」。
【紀律穩定孩子的身心】
鄒開蓮重視孩子紀律的培養,也就是給孩子規範去遵守,如此孩子情緒會相對穩定,身心才能平衡。快樂的人一定是非常平衡的人,被縱容的孩子絕對不會快樂--尖叫吵鬧,滿地打滾,忽而非要這樣,忽而又非不要那樣。她覺得學校是一個規律的環境,她的小孩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學校學習,相信孩子有很多能力做很多事,人的自信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然學校的規律是必須延伸到家裡的,而且父母管教孩子的態度必須一致,才能建立規則。
【和孩子說話,聽孩子說話】
林書煒說母親角色激發出她所有潛力,正在努力學習一個母親應有的十八般武藝,包括愛心、耐心與傾聽。打從她的女兒出生,她就不斷的和寶寶說話,比方今天電視上演什麼,路上看到什麼奇怪的店,讀了一本什麼書,什麼都講,彷彿寶寶聽得懂,她的寶寶有時也咿咿呀呀的認真的回應。等她女兒一歲,她就開始對女兒講故事。上幼稚園後,輪到孩子對父母滔滔不絕的說話,說學校生活,同學怎樣、老師怎樣,若有特別的事,還會仔細追問,聽孩子怎麼形容描述一件事,也讓孩子感覺爸媽都很認真聽她說,不只是應付應付而已。當然和三、四歲的小孩對話,有時會覺得降低智商,但還是必須有耐心,這對大人也是一種磨練。相對的,如果只用好好好~打發過去!會減去孩子說話的興致,接下來孩子就不想和你說話了。
【尋找自己的座標】
如果你身邊多是有錢有勢的朋友,而你的家庭只是衣食無缺,不足以讓你過奢華的日子;如果你身邊都是白種人,只有妳一個台灣人,妳的語言不夠表達,他們又不斷嘲弄你。楊蓓教導她的女兒看清事實,培養勇氣,該放下的就放下,擺脫枝枝節節的糾纏。她的女兒也曾從同學身上意識到差異,她告訴女兒必須知道我們所屬的位置,我們不是富豪,但衣食無虞,我們坐公車,但公車一樣可以帶領我們到達想去的地方,妳也可以會搭公車到處去而自豪。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座標會上下移動,但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要錯亂了自我,做著公主迷夢。透過一點一滴的教,一步一步引導,不是判別好與壞,而是對差異的認知。
【媽媽的味道】
祝福有時會以災難的型態出現,這是陳月卿對人生的體悟。她的丈夫大病一場,徹底改變飲食習慣,並研修精進成為健康飲食專家。而她對子女的愛,也就是從健康飲食出發,無限寬廣的延伸。媽媽有權利,也有責任讓孩子吃的健康,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吃進太多垃圾食物,父母想用垃圾食物籠絡孩子,或貪圖一時方便、清靜,反而害了他們。人會一輩子記得「媽媽的味道」,所以清淡的味蕾、清新的胃一定要從小培養。當穩固的習慣養成後,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她希望打造健康寶寶,讓孩子能帶著健康的資本直到永遠。
【呵護孩子自信的種子】
恐懼澆息自信。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讓他害怕的事,這是馮燕和他先生的約定。孩子最恐懼什麼?父母吵架。所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也不當孩子的面批評別人。我們知道,當孩子長大一點,會知道世界不完美,人不可能都那麼善良、客氣,真相也許醜陋不堪。但在孩子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盡可能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和顏悅色的說話,心平氣和的討論,讓他的世界充滿陽光,穩定的過每一天。這等於為他打造一個建立自信的環境,人對自己有信心,才有能力去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閱讀書目>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天下文化出版/蘇惠昭 採訪整理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