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孩子口吃怎麼辦?

<文章出處: 小兒科主任 丁綺文>

文文很早就學說話了,兩歲以後新字和新詞突然增加。可是就在這時候,說話開始結結巴巴。「我、我、我、我……」媽媽知道文文急於表達心中的意思,一時之間還找不到適當的字眼就開口,所以邊說邊想,藉著重覆前一個字,等下一個字。於是對她說:「慢慢來,沒關係,先想好,再慢慢說給我聽。」


這正是我自己的童年往事,由母親追述那段經過。我真佩服她當時處理得那麼好,因此沒有被口吃困擾太久,我就學會使用緩慢一點的節奏,把話說清楚講明白,小學的時候還能參加演講比賽呢。

*什麼是口吃?
「口吃」是指說話失去流暢性,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口吃為語言節律的一種異常,患者很清楚自己想說什麼,但同時又因為聲音不自主的重複、延長或中止而說不出來。」

兒童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口吃是非常普通的現象,根據統計,發生率男孩為女孩的四倍。最高峰在學齡前,尤其是語言與心理發展最迅速的三歲左右,其次是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環境的七歲孩童;再次是青春期各種器官發育和情緒還不穩定的青少年。

*口吃的原因
人體說話的過程,先在腦中構思,然後動用唇、舌、喉部的肌肉和軟骨配合胸腔的呼吸運動,把意思表達出來。在每個環節裡,如果肌肉緊繃、發音器官不協調,就出現吐氣不順,唇舌不靈活,說話彷彿卡住了,僵在某個字一再重覆或停頓,出現口吃的現象。

兒童時期發生口吃,通常只是暫時性的。它最常發生在兩歲至五歲這段語言能力快速成長的階段,很可能腦部的思考與口語的表達不能同步。或者孩童自我情緒尚不能控制,在著急、不安、恐懼、憤怒甚至興奮的時候都容易口吃。當然,俗話說「十個口吃,九個急」,個性急躁的孩子,無疑更會講話結巴。

口吃和語言能力遲緩無關,更與智商沒有關連。兒童時期的口吃,很少需要接受特別的輔導與矯正。如果父母親認識口吃的特徵,並且適時幫助孩子,70%的兒童會自然康復,因此幼兒口吃又稱為「幼兒發展性語言不流暢」,可以樂觀看待。

然而近年來,隨著影像儀器的進步,科學家發現,「持續發展性口吃」的成年患者,核磁共振掃描圖片顯示,他們大腦顳葉比一般人肥大,而且大腦不規則結構也比常人明顯。這些研究告訴我們持續至成年期的口吃,除了大家熟知的心理因素之外,可能也有生理的因素。

*口吃的特徵
表現出來的口語異常有四種:

1. 開頭難:第一個字說不出來,甚至要肢體動作的幫助,孩子會搖頭跺腳,擠眉弄眼,滿臉通紅才開得了口。第一個字發出,就順了,但又不敢停頓,否則下一句又難了。於是說話又急又快,含糊不清。

2. 重複字:大多數重複第一個字,但有時也會在一句話之中,某個對他難發音的字。例如:「老、老、老師,我有問題」或者「老師,我有問、問題」。

3. 延長音:字音雖不重複,但過分地拖長,才帶出下一個字,例如:「我 功課沒 做完,不 能來了。」這類口吃介於上述兩種之間,比開頭難口吃容易矯正。

4. 中斷話:說到一半,喉頭彷彿哽住了,後面的話出現停頓,斷句的位置改變。例如:「小明很討厭,他……想搶……我……的鹹蛋……超人」。

大部分的口吃患者會交替出現兩種以上的特徵。幼兒時期的發展性言語不流暢則以重複字為主。如果成長後沒有改善,到小學高年級或青春期,就可能逐漸轉變為兼有其他型式的成年人口吃。

*如何協助孩子,矯正口吃?
口吃的治療應從心理層面與語言訓練輔導,家長的寬容和耐心,是孩子最大的鼓勵,以下是具體的方法:

  • 不可取笑,模仿或挑他說話的毛病,孩子越怕錯就越難改。
  •  蹲下來平視孩子,看他的眼,微笑的聽他慢慢說,甚至握著他的雙手,拉近距離,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 不要替他說。給他時間和機會,按照他的需要去表達。催促他或替他說,只會讓孩子著急,越急越出錯。
  • 鼓勵孩子參加團體的體能活動。沉默、孤立和內向,更不容易開口。若能發掘他某種特長,多誇獎,建立自信。
  • 多陪患兒對話,說話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聽孩子閱讀、朗誦或唱歌,自然而然的引導他放輕鬆講話。
  • 嚴厲的生活常規,造成孩子壓抑,也助長口吃,尤其建立排便如廁訓練的兩歲左右,和強行糾正慣用左手的三歲左右孩童,最容易出現口吃。
  • 孩子鬧情緒、太累、興奮或著急的時候,口吃易出現,家長不妨平常心看待,不必在意。
  • 剛開始上學、編新班、換老師或遷居到新環境,容易因為陌生緊張而口吃,此時家長應多注意和支援他。
  • 有的孩子愛秀,有的怕生。父母親若發現,私下活潑的孩子,當眾表演卻失常,就不要勉強他。
*結語:

幼兒時期的口吃現象,大多數只是語言發展中,不協調的過渡現象,短則數週,長則數月,自然就消失了。父母若能處理得宜,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示範和幫助。如果口吃現象一直持續超過兩年以上,則應請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給予協助。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新主婦時代:經營一個家,就是我的成就!

文章出處: 親子天下 .文/李宜蓁

逛一逛書店,你會發現許多「主婦」變身為作家,教你教養小孩、烹煮食物、遨遊世界……家庭主婦不再是哀怨的黃臉婆,而是帶給全家精采生活的經理人。母親節前夕,親子天下採訪兩位樂在家庭的新主婦,繪本作家童嘉與料理達人Carol,為更多新主婦加油打氣。


家庭主婦最大的悲哀是,雖然終日忙碌,但當別人問你在忙些什麼的時候,卻往往講不出一件體面的事來。「過幾天大家就忘記你曾經花了一上午時間去幫小孩找美勞課要用的材料;過一段時間甚至連你也忘了自己都在忙些什麼,」資深主婦繪本作家童嘉如此形容。

在網路討論區,家庭主婦們義憤填膺的討論著各種被「看不起」的經歷。熱門連續劇裡的全職主婦,被標籤化為一個沒主見沒自我沒自信的「人妻」,比不過「小三」的魅力。

家庭主婦確實是種高勞力密集、超工時、低成就,且常常是超低薪(或幾乎無薪)的工作。雖說主婦是主導每日事務與維護家庭秩序的總管,然而過往的女性之所以成為主婦,似乎都因不得已才為之,主婦始終不是她們心中最渴望的工作首選。社會價值也將年輕女性教養成缺乏主婦特質與技巧的一群人。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種矛盾,隨著時代對於家庭價值的重新定位,正逐漸調整中。主婦不再是一面倒的哀怨黃臉婆與全然的犧牲,愈來愈多高學歷、經職場歷練的女性,在重新看到主婦的價值後,主動選擇投入「主婦」行列,她們力求擺脫傳統框架,開心、理直氣壯的活出自我,並且有能力將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帶回家裡,讓一家生活更豐富精采。

曾在雜誌與出版社擔任高階主管的丘美珍,曾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雖有三個孩子,但她每天仍到晚上七點半才下班,回家後也沒太多時間跟孩子互動。有天她看見身為主婦的弟妹為孩子製作的一張回憶日曆,上頭記載孩子何時掉牙、哪天不開心等生活細節,猛然驚覺她跟自己的孩子很不親密,她甚至無法描述孩子的細微個性,沒有共同記憶。

前年六月,她放下工作回家了,希望效法母親,當個「幫孩子準備便當的媽媽」。

許多像丘美珍這樣勇敢回家的媽媽都認同,轉業當主婦的過程並不容易。除了須跨越家庭經濟考量的門檻,關鍵點是讓先生學習尊重主婦,要能一起分擔家務,更要從心底修正傳統對主婦的態度,認同主婦的價值。

許多獨立自主的女性轉任主婦後,在「伸手和老公拿錢」時最為難受。知名部落客艾胥黎,碩士畢業,婚前從事公共衛生專業,轉入主婦生涯後,就這個問題和她的另一半曾有以下對話:

艾胥黎:為什麼我可以理直氣壯使用你的錢?
先生:沒有理直氣壯的問題。因為你是我的太太,賺錢就是賺給全家人用的。
艾胥黎:「家用」是指家庭生活所需,但如果我在興趣上的花用,例如提琴課書法課或只購買個人喜愛的物品,有沒有不能理直氣壯的問題?
先生:這也沒什麼,你本來就應該有自己的興趣,而且你不是不工作,只是為了家庭做這樣的選擇。

「家庭主婦不需因為在經濟上沒有實質收入,而有愧對的心態。畢竟不是事事都能秤斤論兩,」艾胥黎認為夫妻間誰伸手向上、出手向下,沒有所謂「正確」或「合理」的模式,每位家人的付出都是為了家,不需被物質化,只要夫妻以尊重為起點進行磨合,都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

艾胥黎強調,做主婦要先肯定自己的價值,樂於接納自己的存在,自然能博得別人和家人的尊重。

全職主婦最尷尬的招呼語,就是:「你在做些什麼?」日日操磨心志的瑣事都彷彿不值一提。但全職主婦、部落客克勞蒂亞卻有自信的回應:「家就是要放鬆、舒適、安全、讓人想回去。所以整潔是必須、固定時段的安靜是必須、彼此的溝通聯繫是必須。愛絕對不能讓任何人在哪一天、哪一刻感覺不到……這是一個全職主婦的真心話:我在做些什麼?我在經營一個家!」

一個或許不完美,但有愛流動的家,就是新主婦最重要、也應該值得驕傲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