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寶寶收涎囉

中國傳統習俗在嬰兒四個月大的儀式,收涎一來幫寶寶收口水,再者在長輩的祝福下,寶寶能平安長大不延遲。其實習俗是見仁見智,但還是希望幫寶寶留下可愛的照片記錄,用紅線串了一串餅乾,共24個"酥餅+小巧的巧克力甜甜圈",寶貝愛不釋手吃的津津有味,整個模樣超爆笑可愛!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凡人

前陣子在電視節目聽到這首許久以前的凡人歌
有些感觸 ...   又是庸人自擾?還是平常心看待、別太嚴肅?
人生是無常的   最大的懲罰是後悔.....

靜慮深思如密藏  安忍不動如大地
你我皆凡人  細細品嘗箇中滋味 何妨來個得意的笑

【凡人歌】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閒

(你)既然不是仙 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 (把)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 一怒為紅顏 
多少同林鳥 已成(了)分飛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戀 
愛人不見了 向誰去喊冤

問你何時曾看見 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
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 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得意的笑】

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戲 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

名和利啊 什麼東西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世事難料人間的悲喜 今生無緣來生再聚
愛與恨啊 什麼玩意 船到橋頭自然行
且揮揮袖 莫回頭 飲酒作樂是時候
那千金雖好 快樂難找 我瀟灑走過條條大道
我得意的笑 又得意的笑 笑看紅塵人不老(把酒當歌趁今朝)
我得意的笑 又得意的笑 求得一生樂逍遙

抹茶香蕉堅果牛奶

最近每天早上都會用果汁機打一杯飲品,家裡有好多香蕉,就把香蕉加入我愛喝的抹茶牛奶裡,有著香蕉天然的香味與甜味,再加入堅果,果真香濃好喝又營養。

材料: 抹茶、鮮奶、香蕉、腰果、杏仁果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甲你攬牢牢

甲你攬牢牢,所有愛的人....寶貝別哭!!


【甲你攬牢牢】江蕙


我欲甲你攬牢牢   因為驚你半暝啊爬起來哭
甲你攬塊心肝頭    乎你對人生袂擱茫渺渺

我欲甲你攬牢牢   不免驚驚驚見笑
世事乎人想袂曉   需要一個肩甲頭

我欲甲你攬牢牢   乎我陪你唱同調
分擔你的憂你的愁甲你的哭   哭完心事著無了了

我欲甲你攬牢牢   乎你袂驚袂擱號
往事放乎空人生啊才有望   乎我陪你渡難關

我欲甲你攬牢牢   不免驚驚驚見笑
世事乎人想袂曉   你需要一個肩甲頭

我欲甲你攬牢牢   乎我陪你唱同調
分擔你的憂你的愁甲你的哭   哭完心事著無了了

我欲甲你攬牢牢   乎你袂驚袂擱號
往事放乎空人生啊才有望   乎我陪你渡難關
往事放乎空人生啊才有望    乎我甲你攬緊緊

為什麼寶寶愛吸手手?

最近寶貝不吃奶嘴卻超愛吸手指的,從一開始的整個拳頭,進化到拇指,還常吸的滋滋作響,模樣雖可愛,但吸的太著迷,讓當媽的我也有些困擾,和老公想了許多方法去克服,應該是軟硬兼施,目前成效普通,只是還在想該怎麼做比較恰當。寶寶三個多月大,吸手指是寶寶成長的過程,適可而止也許無需過度擔憂,但如果寶寶吸上癮可有些麻煩,所以還是得正視這個問題,希望讓寶寶健康正常的發展。

【愛吸手指 寶寶沒得到滿足 】文/聰明寶寶雜誌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嬰兒在“口腔期”,若能得到爸媽的耐心照顧,感到親切和愉快,就能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相反,在“口腔期”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和照顧,嬰兒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對別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昨天替寶寶剪指甲,媽媽突然發現寶寶吃的那個手指指甲都翹起來了,怎麼嚴重到這個地步了,簡直嚇了一大跳!
寶寶最近吃手指頭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了,媽媽覺得這樣一直放任下去會有嚴重的後果,於是準備為寶寶斷吸手習慣。
要讓寶寶斷掉一種念頭,要分散他的注意力
晚上,寶寶依然和往常一樣在床上和媽媽玩耍,過會兒寶寶順其自然地將手指頭伸到嘴裏,媽媽馬上將其拿開,寶寶再次放入,媽媽再將其拿開。三次反覆後,將其拿開的脾氣上來了,沖著媽媽胸前撞,難受地像上了癮似的。
媽媽這才明白:如果要讓寶寶斷掉一種念頭,勢必要分散她的注意力、轉移目標,於是,媽媽不斷和寶寶玩耍、看書、唱兒歌……時間很快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裏,寶寶居然一次都沒有把手指伸到嘴巴裏。
到了睡覺時刻,寶寶的吸手指的念頭又上來了,媽媽於是握住寶寶的小手,開始講寶寶聽不懂的道理:寶寶是漂亮的小女孩,吃了手指頭,就不漂亮了;寶寶很堅強,沒有關係,不吃手指頭寶寶照樣睡覺了……反反覆覆,一開始寶寶還有些抗拒,後來似乎聽得懂似地沒有了掙扎,慢慢平靜,再後來寶寶抱著媽媽的腰睡著了……
要提供足夠的愛和溫暖
其實,人天生就愛吸吮,胎兒在母體內就有吸吮的動作,所以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在吸吮手指,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寶寶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在嬰兒時期,爸媽若未能滿足嬰兒吸吮的慾望,那麼吸吮手指的行為,慢慢便會形成習慣,日後就要耗費時間去糾正了。一般來說,寶寶到了兩至四歲甚至進入學校後,受同學的影響而吸吮手指的習慣會自動停止。爸媽對嬰幼兒吸吮手指的行為,切勿過於緊張,更要避免取笑他們,以免增加其心理壓力。爸媽除了採取不干預和不鼓勵的態度外,更應留意寶寶的心理需要,瞭解吸吮手指的動機,這樣才能幫助寶寶糾正過來。
未能滿足慾望,吸吮手指的行為便會形成習慣
吸吮手指原因有嬰兒時期餵奶方式不當,母親餵奶時的方法不正確,或速度太快,未能滿足寶寶吸吮的慾望等。寶寶肚子雖然飽,但心理上還未滿足,便會以吸吮手指來代替;寶寶感到寂寞,有些寶寶不愛整天睡覺,但如果媽媽過分忙碌,忽略了寶寶與外界交流的需要,寶寶便會自然地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來解悶。到了幼兒期如果寶寶還吸吮手指,則有可能是情緒焦慮或緊張,此時會用吸吮來滿足口腔的慾望,以減少其內心的憂慮。常見的原因有:爸媽沒有空餘的時間陪伴他;家庭關係不和諧或發生了較大的變故,例如爸媽離異等;爸媽對寶寶的管教不一致;爸媽對糾正寶寶吸吮手指過於緊張;寶寶初入幼稚園,幼稚園等。
針對上述原因,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的預防方法:如在嬰兒時期,媽媽餵哺時,要留意不單要給營養營養,還要提供足夠的愛和溫暖;奶嘴洞口的大小要適中,不可太大,要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吸吮的需要;媽媽在餵哺時,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給寶寶造成壓力;當寶寶睡醒後,不要讓他單獨留在床上太久,以免感到無聊而把手放進嘴裏,因而養成吸吮手指的習慣;當嬰兒有吸吮手指的傾向時,儘量把他的手指輕輕拿開,用玩具或其他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爸媽空閒時要多和寶寶說話、唱兒歌、看圖書等,讓寶寶的小嘴動起來,從而忘記吮手指。
溫馨提示:當寶寶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是有某些疾病時,也會喜歡吃手,例如缺鋅的寶寶喜歡咬手指甲。若出現這類情況,媽媽們就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看,請醫生來評估寶寶的營養是否全面了。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幼兒教育專家 轉載親子寶子網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孩子有禮貌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寶貝厭奶期到了嗎?

最近寶貝常因不喝ㄋㄟ ㄋㄟ鬧脾氣,差點自己的耐性也要沒了,整晚在想到底是那個環節出問題,最近餵 ㄋㄟㄋㄟ餵的很辛苦,寶貝是磨娘精嗎?還是自己太嚴肅看待了?因為心想著這個問題,零晨四點醒了就睡不著,也許該學著多多了解寶貝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寶貝,媽咪其實是關心你的!

因為不是專家,所以需要多多吸收相關知識,希望順利渡過這尷尬期。

【寶寶該吃多少】

作者:台北榮總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學者指出,嬰、幼兒先天就會依自身的飽飢感及食物熱量,自行調整攝取量,父母若採「填鴨式」的飲食方式,不但破壞孩子總熱量的平衡,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常因此種下孩子日後肥胖的因子。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教授林薇在「兒童正向健康研討會」中報告指出,人類的行為是漸進的,二至五歲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將影響未來生活。有研究發現,胖小孩的父母通常對於飲食控制較為嚴格,常強制小孩進食的時間、份量,較瘦的小朋友則通常依自己內在的生理需求決定是否進食。多吃不等於健康,如何均衡攝食,才是大學問。
國外研究發現,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會依食物的濃度、熱量,自行調整攝食量,以維持一定的總熱量,例如餐前先給小朋友吃一塊高熱量的蛋糕,則小朋友便會自行減少食物種類、份量,但嬰、幼兒並不具有均衡飲食的觀念及能力,往往選擇喜歡的高糖、高鹽食物,使攝食熱量足夠,但品質不佳。
有些小孩有偏食習慣或排斥新食物,父母要有耐心,讓他多接觸、嘗試,便能改變其對食物的偏好。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多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並讓孩子參與買菜、烹煮過程,讓孩子產生參與感,進而喜歡各種食物。

【寶寶飲食的基本量算法】
作者:台北榮總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以正常方法沖泡的奶量而論:六個月以內的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為壹百西西左右。譬如五公斤的寶寶,每天基本量為五百西西;一天如以餵食六次來計算,則每次約八十至九十西西即可了,如餵食五次則每次就是一百西西。除了此基本量外,寶寶如要再多吃也可以,但是千萬不要以外力勉強地灌食,強迫灌食會將寶寶自發性的需求減少,養成被動心態。另外,如有餵副食品,則奶量可相對的減少,總之寶寶的身高體重只要正正常常的逐漸在成長,則吃多吃少顯然就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