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心中的小星星

心中的小星星這部電影,反應出教育本質的問題。
『每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

電影中的情節,加入活潑的音樂配置及生動的圖文繪畫,增添許多想像空間,讓電影的鋪陳極為豐富。

小男主角伊翔是個學習不佳,讓父母及老師傷腦筋的孩童,一次又一次的成績不如意,成為大家嘲諷的對象,伊翔因而更加失去學習的信心,上課不專心、翹課...等。最後終究被父親送到寄宿學校。

離開家之後,少了疼愛他的母親及哥哥在身旁,他變得更自閉,甚至連他的最愛繪畫天份也慢慢的失去。然而轉機的出現,是一位美術代課老師的出現,尼康創新的教學方式,活潑生動不受約束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起學生的喜愛,但伊翔仍然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因而尼康更想去釐清問題的徵結在那裡,透過找出伊翔過去的學習記錄與狀況,意外發現伊翔與他童年遭遇到的相似學習困難,並決定到伊翔家告訴他的父母,並進一步幫助伊翔。

一個八歲小孩,識字上一直重復出現的錯誤,對於順序、左右、組織及記憶邏輯能力弱,但小孩子為顧及自尊,與其說自己學不會,不如說自己懶得學,不想學,但自此後他更加與他人隔絕,更沒信心,也不願面對自己。

對全腦的研究,我們知道左右腦各掌管不同的功能,右腦負責創意、藝術等,左腦管邏輯思考與記憶,而伊翔就是典型右腦發達,左腦弱勢,這樣的狀況極可能在學習的路程中被忽視。

尼康為突破心房,一一舉出愛因斯坦、達文西,甚至自己曾經都是讀寫困難的學習者,但這些人在世界的發展都有傑出的貢獻,伊翔也因此慢慢敞開心胸接受尼康的教導,也找回自己在繪畫的天份。

電影的精湛詮釋一個小孩的內心世界,現存的教育體制讓小孩受創並自我封閉來保護,對人沒有安全感,父親求好心切的方式,反而讓他失去對家人的愛與信任。尼康對父親談及索羅門群島砍樹的方法,咒罵的殺傷力是我們無法想像之大,也是責備讓小孩有著無法承受之重。

在印度的社會裡,貧富差距及社會階層制度,也是導致父親內心的優越感,他認為伊翔哥哥如此優秀,在他們的完美家庭裡,更不容許出現這樣學習障礙的小孩,不斷的求好心切,更是看事情出現盲點的危機。

整部電影結合音樂、圖畫、想像力的意識型態,對事物的理解與認知,接納與包容,每個人都有著他存在的價值與特色,這就是生命美好的地方!

沒有留言: